成员论文发表情况-截止本科毕业

以下pdf总结了BNUChem-ugjc各位成员的论文发表情况。

BNUChem-ugjc成员在本科期间积极参与本科生科研。目前版本统计了成员本科期间发表论文、专利的情况。未来将继续随各位的研究生工作进行更新。

祝各位成员研究生期间科研顺利,成果丰硕!

成员简介

BNUChem-ugjc共有8位成员,均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18级(2022届)本科生

8位成员线上合影。第一排左起:刘屹然、苏世龙、卢中伟;第二排左起:张敬东、贾昊源、吴航锐;第三排左起:李昊、郝赫

创立者与主办者:苏世龙(Shilong Su) 第一排左一

2022.8- 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 博士研究生
导师:缪谦教授
2019.9-2022.6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双学位)专业 文学学士学位
2018.9-2022.6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励耘)专业 理学学士学位

2022.8- PhD Student,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dvisor:Prof. Qian Miao
2019.9-2022.6 Minor: B.A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8.9-2022.6 B.Sc in Chemistry, Liyun College & College of Chemist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More About Me: https://shilong-su.github.io/

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郝赫(He Hao) 第三排右一

2022.9-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博士研究生
导师:张锦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9-2022.6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励耘)专业 理学学士学位

2022.9- PhD Student,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Advisor:Prof. Jin Zhang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2018.9-2022.6 B.Sc in Chemistry, Liyun College & College of Chemist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贾昊源 (Haoyuan Jia) 第一排右一

2022.9- 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 博士研究生
2018.9-2022.6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励耘)专业 理学学士学位

2022.9- PhD Student,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18.9-2022.6 B.Sc in Chemistry, Liyun College & College of Chemist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李昊 (Hao Li) 第二排右一

2022.9-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
导师:李嫕教授
2018.9-2022.6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专业 理学学士学位

2022.9- PhD Student,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si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dvisor:Prof. Yi Li
2018.9-2022.6 B.Sc in Chemistry, College of Chemist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刘屹然 (Yiran Liu) 第三排左一

2022.9-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导师:郭云龙教授、刘云圻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9-2022.6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励耘)专业 理学学士学位

2022.9- Master Student,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dvisor:Prof. Yunlong Guo, Prof. Yunqi Liu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2018.9-2022.6 B.Sc in Chemistry, Liyun College & College of Chemist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卢中伟 (Zhong-Wei Lu) 第二排居中

2022.9- 卡迪夫大学化学学院 博士研究生
导师:Andrew Logsdail 博士
2018.9-2022.6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励耘)专业 理学学士学位

2022.8- PhD Student, School of Chemistry, Cardiff University
Advisor:Dr. Andrew Logsdail
2018.9-2022.6 B.Sc in Chemistry, Liyun College & College of Chemist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吴航锐 (Hangrui Wu) 第二排左一

2022.9-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博士研究生
导师:赵美萍教授
2018.9-2022.6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励耘)专业 理学学士学位

2022.9- PhD Student,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Advisor:Prof. Meiping Zhao
2018.9-2022.6 B.Sc in Chemistry, Liyun College & College of Chemist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张敬东 (Jing-dong Zhang) 第一排居中

2022.9-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硕士研究生
导师:邢国文教授
2018.9-2022.6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励耘)专业 理学学士学位

2022.9- PhD Student, College of Chemist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dvisor:Prof. Guo-wen Xing
2018.9-2022.6 B.Sc in Chemistry, Liyun College & College of Chemist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NUChem-ugjc成员顺利本科毕业!

2022年6月,BNUChem-ugjc 8名成员顺利完成北京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学习,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8位成员线上合影。第一排左起:刘屹然、苏世龙、卢中伟;第二排左起:张敬东、贾昊源、吴航锐;第三排左起:李昊、郝赫
6位在校成员在北京师范大学学5楼前广场合影。左起:刘屹然、卢中伟、张敬东、苏世龙、吴航锐、李昊
6位在校成员与北京师范大学学6楼前校训碑合影。左起:李昊、吴航锐、卢中伟、苏世龙、张敬东、刘屹然

8名BNUChem-ugjc成员均将于2022年下半年开启研究生阶段学习,下列地图展示了成员研究生去向。

3位京外求学成员去向
5位在京求学成员去向

祝大家研究生阶段一切顺利,勇攀科研高峰!

前沿综述1:石墨炔合成方法

石墨炔,自2010年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玉良院士课题组首先报道以来,已成为全碳材料中广受研究的重要成员。然而,相较石墨烯,石墨炔的可控高质量合成仍然较为困难,限制了其在气体吸附、电学器件方面的应用。本期BNUChem-ugjc有幸邀请到成员郝赫同学进行石墨炔合成方法的综述,带领大家回顾目前石墨炔合成方法的进展与局限,并对未来合成方法进行展望。

作者简介:郝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在本科生科研期间对二硫化钼的合成与性质进行研究。
排版:苏世龙

本书版权归作者郝赫所有,保证原书内容完整情况下可进行转载,供学习研究使用。若欲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作者,征得同意后方可使用。擅自抄袭,将追究责任。
作者联系方式:201811940145@mail.bnu.edu.cn
亦可联系BNUChem-ugjc:bnuchem_ugjc@163.com

《结构化学知识总结》-作者:刘屹然

《结构化学》课程是中国化学教学体系独有的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量子力学基础及其在原子、分子、配合物、简单化学反应等体系中的应用,穿插分子对称性与群论简介,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出发,利用物理本质深入认识总结唯象的化学现象与规律,是化学系本科生锻炼理论思考方法的重要课程,也是理论与计算化学方向的入门课程,在中国化学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的《结构化学》课程属于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基础课,于本科三年级秋季学期开设,学生在前两学年已有微积分、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物理化学等预备课程。然而,学生由于预备知识的遗忘,对于数学、物理知识与思考方式的不适应,使得学生难以从诸多塞满数学公式的课本与幻灯片中理解课程主干知识点与架构,历年来期末测试成绩均距课程目标有一定差距,“挂科”率在化学学院本科课程中也较为靠前。

针对学生的困难,本书综合北师大学化学学院《结构化学》课程幻灯与北京大学《结构化学基础》(第五版)的内容,提纲挈领地总结了《结构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体系与重要考点,是《结构化学》课程的重要参考资料。读者在课后复习时可参照此书总结课堂知识点,亦可在期末复习时通览此书,了解本课程期末测试的核心考点,针对考点加以一定量练习,定能获得优异成绩。

本书版权归作者刘屹然所有,保证原书内容完整情况下可进行转载。若欲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作者,征得同意后方可使用。擅自抄袭,将追究责任。
作者联系方式:2578576537@qq.com

作者简介:刘屹然,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励耘)专业2018级本科生,在《结构化学》、《材料化学》等偏理论课程中均获得优异成绩。

第三次活动

2020年7月18日、19日,BNUchem-ugjc分两次进行了第三次活动。

7月18日由卢中伟、郝赫、李昊三位同学进行讲解。

卢中伟同学讲解了1991年发表在Nature上的关于纳晶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第一篇文章。文章的通讯作者,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e de Lausanne, EPFL)的Michael Grätzel教授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的发明者与领军人物。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通过染料受光激发,将电子与空穴注入电极从而实现光电转换。与传统硅太阳能电池在p-n结上通过光生伏打效应捕获光子不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子捕获单元与电荷载体单元分离,可有效减少由光生电场引起的重组损失。同时染料成本较低,因此可大幅简化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降低成本,同时易于制备性能较好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已成为化学材料研究的大热门,性能不断有新突破。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353737a0
本文已被引超过2万次,另有引用被引超过3万次。

Figure 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工作示意图

李昊同学介绍了一种检测NO的荧光探针。
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公敌。心衰的一个诱因是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但机理仍待探究。一氧化氮(NO)在心肌纤维化中有重要作用,但具体作用尚不明确。实时监测一氧化氮,揭示心肌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将更好地帮助我们治疗心衰。
本文作者设计了一种哒嗪酮为荧光团,邻苯二胺作为NO响应基团,利用光诱导电荷转移机理发光,以烷基吗啉靶向作用于溶酶体的NO荧光探针,解决了当前荧光探针无法监测心肌纤维化中NO变化的难题。该探针有良好的选择性,检出限达到百纳摩尔(163/242 nM)级别,并且能很好地在心肌细胞中进行成像。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9b05435

Figure 2 两种荧光探针的分子结构

郝赫同学基于2005年一篇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的综述,简要介绍了化学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由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化学系教授Carolyn Bertozzi创立的生物正交化学(Bioorthogonal Chemistry)。
生物正交化学是Bertozzi教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任教期间创立并拓展的化学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生物兼容性(biocompatibility)相对应,具有生物正交性的外部操作不会影响正常细胞代谢,这对生物成像与代谢追踪非常重要。生物正交反应一般分为两步。对于要研究的目标,我们首先为之引入羰基、叠氮基、炔基等可后续反应的基团,之后通过羰基反应,Click Reaction等方法在引入的基团上接入标记分子,这样就可以进行不干扰细胞正常代谢的标记。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hembio0605-13

Figure 3 生物正交化学示意图

7月19日由苏世龙、刘屹然、贾昊源三位同学进行讲解。

苏世龙同学讲解了今年7月8日刊登在Nature上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的化学机器人的工作。英国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 of Liverpool)化学系的Andrew Cooper教授课题组报道的可以自己做实验的“机器人化学家”。
本文的机器人通过自己内置的贝叶斯优化算法,通过8天内的668次实验,成功优化了一种光催化剂的反应条件,将光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提升了约6倍。这台机器人可以利用实验室中专门设计的仪器,自主在实验室中穿行,准备反应、进行反应、并用气相色谱检验实验结果,并自己决定下一步的实验条件。整个过程,人只需提供一些反应瓶架等物品。这篇工作展现了极强的系统设计、整合能力,综合了机器学习,设备控制、嵌入式开发、自然语言处理等等技术,有望大量节省人力时间,为未来实验室的设计和实验化学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442-2

Figure 4 化学机器人照片

刘屹然同学继续对EDA Complex进行更深入的讲解。
上周,刘屹然同学介绍了EDA Complex的基本概念和离去基团辅助的EDA Complex在光催化中的应用。本周他着重介绍了借助还原辅助基团(redox auxiliary)进行的EDA Complex光催化反应。还原辅助基团是一种特殊的离去基团,它不仅作为离去基团推动催化反应的平衡向产物方向移动,它同样作为电子受体中接受电子的单元,形成带负电的自由基离子对后,它的离去产生了参与后续反应的自由基。这类Redox Auxiliary通常是芳香性基团,可以接受电子,也很容易离去。刘屹然同学通过芳香基Redox Auxiliary作为Acceptor,用三乙基胺和Hantzsch酯类作为Donor的三篇文献介绍了这种策略在光催化烷基化、光催化环化反应中的应用。
原文链接:
Leonori 氮中心自由基: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nie.201507641
陈以昀研究员生成烷氧自由基的文章: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1707171
Aggarwal教授吡啶活化一级胺光诱导单电子转移: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814452

Figure 5 Redox Auxiliary策略示意图(图片来自于第二次活动EDA综述)

贾昊源同学首先介绍了西北大学两位著名教授,2016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Fraser Stoddart教授和无机材料大牛Jeffrey Snyder教授的研究方向与最近工作。之后,他介绍了一篇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Bradley Pentelute教授刊登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的一篇流动化学多肽合成的技术。
流动化学(Flow Chemistry)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自动化合成技术。本文报道的多肽合成技术基于Merrifield多肽合成技术,形成一个Fmoc酰胺键只需7秒,而在多肽链上接入一个氨基酸只需40秒。氨基酸溶液一直不停地被冲进反应器,又被冲出,从而实现“流动的效果”,根据紫外检测器可以检测Fmoc基团的流出。文中的测试平台只需人工输入多肽链顺序,即可在20-30分钟内合成人工批量合成30h才能得到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胰岛素B链,而市售产品需要6周才能得到。该平台在合成Jung–Redmann (JR) 10-mer peptide这一复杂多肽上同样表现出色。该平台还能通过控制流动速度控制等消旋(一半构型发生转化),这在实际应用中有种重要作用。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hembio.2318

Figure 6 AFPS图片

活动的最后,活动成员就前三次活动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今后的调整方向进行了讨论。

文献分享1:Nat. Chem. 12, 242–248 (2020)丨全共轭双自由基“笼”的不同氧化态的3D全局芳香性

芳香性是一个重要的性质,但并不像某些其他概念那样具有明确的性质和判据。近年来发展出了很多基于计算化学的芳香性判据。芳香性体系一般具有以下特征:键长均衡化、电子高度离域、外磁场下能形成整体诱导环电流、离域化能较大等等。1931年,Hückel提出了著名的[4n+2]规则(Hückel规则),当闭合环状平面型的共轭多烯(轮烯)π电子数为(4n+2)时,体系具有芳香性。而反芳香性体系通常具有4n个π电子,具有相反的磁化。该规则能够可靠地预测π电子小于等于22个(n≤5)的小分子行为。但当共轭体系扩大,轮烯不再是平面结构时,Hückel规则就可能不再适用。并且当Hückel规则扩展至三维后,是否还能有效预测共轭体系的芳香性呢?

2020年1月20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Jishan Wu团队合成并研究了一种基于噻吩的全共轭双自由基“笼”(Figure 1)的芳香性,部分解答了上述疑难。

Figure 1 (上) 全共轭双自由基“笼”的示意简图(紫线代表交错的单双键)
Figure 1 (下) “笼”的俯视图(右)

通过双自由基式分子实现整体芳香性早在1907年就被Tschitschibabin报道过 。由于双自由基式共振式(Figure 2(上))的两个苯环带来的稳定性,故此种共振式可稳定存在。作者以1和2为前体通过傅-克烷基化、山本偶联(Yamamoto Coupling)和DDQ脱氢三步合成了双自由基“笼”c-T12(Figure 2下)。随后通过定量添加 NO·SbF6将c-T12氧化为c-T122+、c-T124+和c-T126+

Figure 2. (上)Tschitschibabin烃的共振式
Figure 2. (下)c-T12的合成路线

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显示了c-T12和c-T122+的共轭体系仅存在于“笼”三条臂中的两条上,而c-T124+和c-T126+的共轭体系存在于整个分子,实现了全局芳香/反芳香(Figure 3)。

Figure 3. 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

随后,作者应用电子自旋共振谱(electron-spin resonance, ESR)对以上几种氧化态的c-T12做了表征。一级微分谱图显示仅有c-T122+的ESR强度与温度成反比,其余氧化态的ESR强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强。这显示了c-T122+有异于其他几种氧化态的性质。

作者还使用了AICD(Anisotropy of the Induced Current Density), NICS(Nucleus-Independent Chemical Shift), ICSS(Isochemical Shielding Surface)三种计算化学方法理论计算了包含c-T12的四种氧化态的芳香性质。AICD显示c-T12、c-T122+和c-T126+的诱导电流产生的感应磁场方向均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而c-T124+诱导电流方向与其余三种相反(Figure 4a)。基于核独立化学位移(NICS)所作的ICSS Maps仅有c-T124+的正NICS区(Figure 4b红色部分)处于“笼”的内侧。

Figure 4. 计算化学结果。(a)AICD图(外加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b)ICSS Maps

结合以上结果以及 NMR谱图,可解释不同氧化态的c-T12具有不同芳香性的原因。c-T12的共轭体系仅存在于其中两条臂上,共38个π电子,符合Hückel [4n+2]规则,具有部分芳香性。c-T122+的共轭体系也存在于其中一环上,有36个π电子,若以Hückel规则为判据则其具有部分反芳香性,但c-T122+事实上处于三重态基态,符合Baird的[4n]芳香性规则(处于三重态基态的轮烯的 电子数为4n时,其具有芳香性)。c-T124+的共轭存在于整体上,共52个π电子,但其由于体系内具有过多正电荷,排斥作用使体系刚性增大,使得单重态与三重态的转换比c-T122+困难,故其无法通过三重态实现芳香性,具有全局反芳香性。c-T126+共有50个π电子,符合将单环的Hückel规则推广至三臂后的[6n+2]规则,同时还符合Hirsch的球形芳香性规则(球形共轭体系π电子数为2(n+1)2时,具有球形方向性),故具有全局芳香性(Figure 5)。

Figure 5. 四种芳香性的氧化态示意图,红色为芳香性,蓝色为反芳香性。从左到右依次为c-T12、c-T122+、c-T124+和c-T126+

本篇论文揭示了电子数、分子对称性及结构刚性对于芳香性的共同影响,拓展了芳香体系的结构,展望了芳香性研究的前景,深刻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重要思想。

附:AICD和NICS的简要介绍

  1. AICD
    磁感应环电流是芳香(反芳香)体系的一特征性质。当环上电子离域性很强,能在环上自由移动,类似于导体,当有外加磁场时电子就会像环形线圈一样产感应电流,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磁场而表现抗磁性。电流越强则表明芳香性越强。如果感应电流的方向加强了外磁场,则说明环具有反芳香性。如果没有产生明显的贯穿整个环的感应电流,说明这个环是非芳香性的。AICD就是基于通过计算感应电流方向判断芳香性的一种计算方法。
    相关综述:https://pubs.acs.org/doi/10.1021/cr0300901
    注意本文中与该综述中均使用ACID为简写。

  2. NICS
    核独立化学位移的原始定义是:环上原子的几何中心处的各向同性化学屏蔽值的负值,以ppm为单位。
    因为考察的这个点并非原子核位置(与NMR的区别),所以叫“核独立”。对于芳香性体系,一般屏蔽值是正值,NICS值为负,是由于外磁场导致的共轭环上的环电流产生的感生磁场会一定程度对外磁场有抵消(屏蔽)作用。对于反芳香性体系,环电流的感生磁场和外磁场方向相同,故会加强外磁场,所以这个屏蔽值为负,NICS值为正 。
    一篇相关综述:https://pubs.acs.org/doi/10.1021/cr030088%2B

原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399-2

供稿:刘屹然
审阅编辑排版:苏世龙

参考文献
Tschitschibabin, A. E. Uber Einige Phenylierte Derivate des p, p-Ditolyls. Ber. Dtsch. Chem. Ges. 1907, 40, 1810−1819.
AICD\NICS 部分参考 http://sobereva.com/176

板块简介

本网页现有/将有以下板块

活动记录:
记录每次活动概要,包括所讲述文献及简要介绍,同时附有文章链接

文献分享
成员阅读文献后所写的分享文章,介绍文献基本内容,适于了解,并附文章链接以便欲精读原文献者查找下载。
包括新读文献或活动所讲文献总结后的文稿

知识技能分享
成员活动中所讲部分知识点或一些技能分享。与文献分享相比更偏向教科书或课堂教学中未详细讲述的知识点,可供大家学习

友情链接
提供部分相关网站链接。

第二次活动

2020年7月11日、12日上午10时,BNUchem-ugjc分两次进行了第二次活动。大家继续对文献、知识点与学校进行简要讲解。

7月11日由卢中伟、郝赫、刘屹然三位同学进行讲解。

卢中伟同学讲解了2014年Nature报道的利用飞秒激光监测铁配合物激发与退激发过程的研究。飞秒为10^-15秒。分子内电子激发与转移速度很快,超快光谱则有可能“跑赢”电子激发的速度,从而为精确研究电子激发过程与电子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13252

刘屹然同学通过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化学研究所Paolo Melchiorre教授的一篇JACS综述与他的课题组在2013年在Nature Chemistry上报道的一篇工作,对EDA Complex这一概念及其在光催化中的应用进行讲解。EDA Complex是由一个电子给体(Donor)与一个电子受体(Acceptor)形成的一个复合物,在光激发下可通过单电子转移 (Single Electron Transfer) 形成自由基物种进行反应。EDA Complex为合成化学提供了新的工具。
文章链接:
JACS综述: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1416
Nature Chemistry文章: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hem.1727

郝赫同学对有机化学课本中涉及较少的多肽合成,特别是Merrifield固相多肽合成法进行了讲解。Merrifield发展的固相多肽合成(Solid Phase Peptide Synthesis, SPPS)法是生物化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人们终于可以简便、快速地合成大量多肽,为蛋白质研究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固相多肽合成同时打开了固相有机合成的大门。由于固相多肽合成法,Merrifield获得了1984年诺贝尔化学奖。
Merrifield 报道SPPS的4篇文章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00897a025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01056a056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bi00897a032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o01033a526

7月12日由苏世龙、李昊、贾昊源三位同学进行讲解。

苏世龙同学介绍了今年4月Nature上的热点文章,由图卢兹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解聚酶(PET Depolymerase)的优化工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号可回收塑料)是一种常用热塑性塑料,也是最常见的聚酯塑料,用于矿泉水瓶、纤维与包装。常见的热化学回收无法维持机械强度,本文对自然界中LCC聚酯水解酶进行了优化,在10小时内即可将90%的PET水解为单体,由单体重新合成的PET性能基本不变。这是“有用的科研”的好榜样。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49-4

李昊同学将物理化学课程“胶体与界面化学”部分的“ζ电势”进行了讲解。ζ电势发端于描述胶体粒子表面电荷状态的诸多物理模型,它反映了胶体粒子表面的电化学性质,可以解释电泳、电动等诸多胶体的电学性质,也可反映胶体粒子稳定性与聚沉参数。

贾昊源同学介绍了Northwestern University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系的教授。Northwestern University在材料科学与化工领域同样实力强劲,同样有包括柔性电子领域的牛人John Rogers,热电领域牛人Jeffrey Snyder等坐镇。
网页链接:
材料系: https://www.mccormick.northwestern.edu/materials-science/
化工与生物工程系:https://www.mccormick.northwestern.edu/chemical-biological/

大家讨论积极,效果良好。

第一次活动

2020年7月5日15时,BNUchem-ugjc第一次活动在腾讯会议平台上成功进行。有六位同学进行了知识点、文献讲解与化学知名国内外学校介绍。

苏世龙同学讲解了2019年Science上的C18的合成一文,并简要介绍了C18这一分子的历史讨论与STM/AFM技术。
文章链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9/1299

卢中伟同学介绍了非线性光学晶体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由陈创天院士提出的阴离子基团理论。该理论指出了非线性光学效应本质,并对于非线性光学晶体的设计有深刻指导意义。

李昊同学介绍了有机发光材料与荧光探针中的福斯特共振能量转移FRET(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现象。在分子供体(Donor)部分发射光谱与受体(Acceptor)吸收光谱有重叠时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该现象在生物成像等领域应用广泛。

刘屹然同学通过两篇文献,简要介绍了在物理化学课程中提及的闪光光解法。这种方法对分子反应动力学中自由基与反应机理的研究非常重要。
文章链接: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pa.1957.019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164658a0

郝赫同学讲解了2011年PRB上发表的多层折叠石墨烯 (Grafold) 领域的开山之作。该文打开了折叠石墨烯这一领域,在凝聚态实验领域颇为重要。郝赫同学在其中简要介绍了文中部分实验技术与计算方法。
文章链接:
https://physics.aps.org/featured-article-pdf/10.1103/PhysRevB.83.245433

最后,贾昊源同学介绍了芝加哥的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化学系。Northwestern的化学系也是全球著名的化学系,诸多知名学制在密歇根湖畔的Evanston学习工作。
网页链接:
https://www.chemistry.northwestern.edu/

讨论持续3小时,大家积极踊跃发言,收获颇多。

  • Copyrights © 2020-2022 BNUchem-ugjc
  • Visitors: | Views: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